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细则(废止)

时间:2024-06-29 03:53:0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2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细则(废止)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的饭店、酒店、宾馆、招待所以及其他饮食营业场所举办筵席的单位和个人,为筵席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法缴纳筵席税。
第三条 筵席税按次从价计征,税率为15%。
第四条 筵席税的起征点为,一次筵席支付金额(包括菜肴、酒、饭、面、点、饮料、水果、香烟等价款金额,下同)人民币四百元。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按支付金额全额计算征收筵席税。
第五条 下列筵席免税:
(一)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标准的会议用餐。
(二)台湾、港澳同胞、侨胞和外籍人用人民币外汇兑换券举办的筵席。
(三)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标准,招待台湾、港澳同胞、侨胞和外籍人的筵席。
(四)省税务局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确定的其他免税筵席。
第六条 承办筵席的饭店、酒店、宾馆、招待所以及其他经营饮食业的单位和个人,为筵席税的代征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代征人),负责筵席税的代征代缴。
第七条 代征人代征税款时,必须填写税务机关印制的代征筵席税专用发票,交给纳税人。
代征人不得将一次筵席支付金额分开开票、少开票或不开票;不得少征或不征税款。
第八条 代征人代缴税款的缴库期限,由市、县税务机关根据代征税款金额多少,分别核定按日、旬、半月缴库。
第九条 代征人必须按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代缴税款申报,并报送有关资料。
代征人应设立专门帐户,核算代征税款事项。
第十条 税务机关应按规定付给代征人代征手续费。
第十一条 代征人违反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除由税务机关令其补缴全部漏征税款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对直接责任者处以五十元至一千元罚款。
第十二条 纳税人抗税不缴的,除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令其补缴税款外,并处以五倍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任何人对纳税人和代征人违反《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行为都可以检举揭发,税务机关应对检举揭发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奖励检举揭发有功人员,并为其保密。
第十四条 筵席税的征收管理,除执行《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本细则由黑龙江省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细则自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1988年12月30日
宣传介绍有利于增强代表性和议政能力

                 杨涛 


近日,全国人大调研组将来广东,为《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修改进行调研。据悉,全国十届人大常委会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修改旨在解决基层人大的任期和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提高透明度,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目前全国人大已分组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新快报》9月20日)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助理巡视员、选联委办公室主任杨成勇近日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将作为广东省人大的部分意见汇报给全国人大以供参考。其中一条就是建议改“介绍代表候选人”为“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以便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选举工作机构和代表候选人和非候选人以各种形式合法、公开、有序地进行宣传和自我宣传,允许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问题,增进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
笔者认为将“介绍代表候选人”改为“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不仅仅是简单的词句上的增加和变动,而是针对新形势下人大代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有益的探索,对推动人大工作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因为,在笔者看来,在现阶段我们人大代表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的人大代表在所在选区,选民对其的了解相当有限,影响到选民对其的支持和拥护,很难为选民所认同,从而也就无法真正代表选民利益;二是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的问题,一些地方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不强,议政能力不高,因此在人大会议上只能充当“表决机器”,无法行使好选民所赋予的权力,代表选民当家作主。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笔者认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与我们目前人大代表选举机制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宣传机制有关。代表候选人只是在选举前的若干天由选举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推荐该候选人的政党、团体向选民或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代表候选人自身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向选民宣传、推荐自己,代表候选人之间也无法展开充分的竞争,而选民从廖廖数言的介绍中也无法对代表候选人有真正的了解。宣传的不到位就容易导致竞争的不充分,竞争的不充分就无法实现优胜劣汰。
  如果将“介绍代表候选人”改为“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上述局面。代表候选人通过公开、有序地进行宣传和自我宣传,与选民见面,回答问题,竞争就更为充分,也就能增进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从而真正得到选民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代表就更具有代表性。其次,代表候选人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竞争活动,选民对候选人有了直观的了解,能选出更强议政能力的代表,而代表候选人通过这些活动也在不断增强自身的议政能力,也增强自身行使好选民赋予权力的使命感,不再将自己当作一个人大会上的花瓶和“表决机器”。因此,“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推行在增加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和议政能力两个方面都将有所作为。
党的十六?乃闹腥?崽岢鲆?銮康车闹凑?芰Γ?谖铱蠢矗?谛率逼冢?颐且脖匦胪平?【僦贫鹊母母铮?欢系卦銮咳舜蟠?淼拇?硇院鸵檎?芰Γ?馐鞘贝?秤栉颐堑脑鹑巍?br>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黑龙江省实施《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试行)》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实施《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试行)》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依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试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凡本省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含三资企业)和其他组织均应执行本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由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实施。
第四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第五条 各级政府必须对辖区的社会治安工作负责。具体负责贯彻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辖区综合治理规划,部署工作任务,督促检查各项措施落实和协调处理有关重大问题。
第六条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辖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辖区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协调指导权、督促检查权、表彰批评权、处分建议权和一票否决权。
(一)协调指导权:指导辖区内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调解决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二)督促检查权:检查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督促措施落实;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三)表彰批评权:对辖区内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为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
(四)处分建议权:辖区内部门、单位出现严重问题时,应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对该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治安责任人的处分建议,其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对待。
(五)一票否决权:对辖区内的部门、单位及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治安责任人需行使一票否决权时,应做出一票否决决定或提出否决建议。
第七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具体措施,由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组织落实。
(一)在城市原则上由街道负责,在农村原则上由乡镇负责。
(二)跨越两个以上街道或乡镇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原则上由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可以指定其中一个街道或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
(三)市地级以上(含市、地级)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及万人以上大型厂矿企业,原则上由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也可以由市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
第八条 各部门应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积极支持、配合地方政府抓好本机关及所属单位和社会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以垂直领导为主的部门,所属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系统和地方双重领导,以系统领导为主,同时对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布置的任务,必须认真完成。铁路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地方领导为主,铁路部门积极配合。
(二)非以垂直领导为主的部门,所属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地方和系统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这些单位要服从所在地政府的统一领导,接受所在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同时要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
(三)驻军(含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营区和军事禁区以内的治安工作,由军队负责;军队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的企业和对社会开放的单位及家属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原则上以所在地区的地方领导为主,军队积极配合,遇有特殊情况,由地方和军队协商处理。
第九条 本细则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