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鞍山市环境保护条例

时间:2024-07-11 14:34:1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9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鞍山市环境保护条例

辽宁省鞍山市人大常委会


鞍山市环境保护条例

(2004年12月17日鞍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5年1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实现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把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年度考核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各自职能,共同做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保护资源与控制损害相结合、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第六条 鼓励和推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发展环保产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普及环境保护法律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各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新闻舆论宣传、监督作用。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对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八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环境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现状,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并予以公告。市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变更;所有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市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
  第十条 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控制或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十一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申报登记。建设项目应当在项目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30日内申报;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在工程开工前15日内申报。
  排污申报登记内容需作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前15日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后3日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终止营业的,应当在终止营业后7日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排污者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或者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核发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排污者应当按照许可证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无证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并且严重污染环境的,应当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排污者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实行限期治理的决定,由市、县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权限作出。
  第十四条 排污者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应当增加投入,提高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文件;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应当分别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60日、30日、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且情况特殊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延长审批期限,审批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六条 红线宽度在40米以上的道路两侧、半径在50米以上的广场周边、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公园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生命线工程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设施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建设其他设施的,应当按照规定编制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十七条 禁止销售、使用硫份、灰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燃料煤、燃料油。具体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禁燃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高污染燃料,改用管道煤气或者天燃气、液化石油气、电及其他清洁能源,但城市集中供热除外。
  第十八条 在城市建成区,不得新建单台容量14兆瓦以下(含14兆瓦)的燃煤供热锅炉。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区域,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逐步取缔单台容量14兆瓦以下(含14兆瓦)的燃煤供热锅炉。其他区域逐步取缔单台容量7兆瓦以下(含7兆瓦)的燃煤供热锅炉。新建、扩建、改建和保留的锅炉、窑炉等燃煤设施,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用降低污染的先进技术。其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九条 实行机动车排气年度检测。在用机动车,应当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有资质的机动车排气检测单位按有关规定检测,符合排放标准的,由市、县机动车排气管理机构发放《辽宁省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合格证》。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共同监督管理在用机动车排气防治。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气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二十条 销售车用柴油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配备能有效去除胶质、灰份等杂质的过滤设备。
  第二十一条 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房屋拆迁、维修、装饰和道路、管网、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封闭、隔离等防尘措施;
  (二)易产生扬尘的固体物料的堆放,应当设置围栏并且采取封盖、喷洒覆盖剂、洒水等防尘措施;
  (三)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拆除临时占地设施,恢复地形地貌;
  (四)运输散流体物料的机动车,应当采取全密闭防尘措施。
  第二十二条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做到日产日清、封闭运输、定点排放,并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开展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不得建设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加工、维修等企业。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成的前款所述企业,其排放的噪声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在二十二时至次日六时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应提前三日公告附近居民。中、高考前15日及考试期间,应当按规定限定音量、限制作业时间。
  第二十五条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不得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噪声的方法,推销商品、招揽顾客。不得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叫买叫卖。在餐饮、娱乐等公共场所不得从事噪声超标、干扰周围居民生活、休息的活动。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不得干扰周围居民生活。
  第二十六条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不得在十九时至次日八时从事产生噪声、振动的室内装修活动。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等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对周围居民造成噪声污染。
  第二十七条 城市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置餐饮业专用烟道和油烟净化装置,专用烟道的排放口高度和位置不得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相邻单位正常工作环境;
  (二)噪声、振动排放必须符合规定标准;
  (三)设置油水分离设施,污水经隔离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四)油烟净化装置和油水分离设施,应当自行维护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应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告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从事电磁辐射的单位和个人,建设或者使用相关规定中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者设备,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电磁辐射污染环境。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天线,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设备,高压送电中的电磁辐射体,离开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应当满足规定安全限制的要求。
  第三十条 在城市市区设置广告灯箱、霓虹灯、射灯等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应当采取技术措施达到漫反射。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污染。鼓励和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第三十二条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开发利用者必须进行恢复整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矿山企业对停用的采矿场、排岩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必须制定生态恢复计划,落实生态恢复资金,恢复生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拒绝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并限期补办申报登记手续。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事项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影响轻微的,处以5000元至3万元罚款;影响较重的,处以3万元至5万元罚款;影响严重的,处以5万元至10万元罚款。未取得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许可证,并处300元至5000元罚款。未取得许可证,而且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办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影响轻微的,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影响较重的,处以3万元至5万元罚款;影响严重的,处以5万元至10万元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建设单位未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主体工程已投入生产使用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限期补办手续,可以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城市建成区新建单台容量14兆瓦以下的燃煤供热锅炉和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燃煤供热锅炉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可以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第(四)项规定,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违反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由城市建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夜间进行禁止进行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由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一)滥用强制措施的;
  (二)不按照规定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及有关证照的;
  (三)处理环境污染事故不当,失职或者其他不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生命线工程:是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工程;电力、燃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情报通信系统工程;大型医疗系统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工程等等。
  次生灾害:是指破坏性灾害来临后,可以引发水灾、火灾、爆炸或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的灾害。
  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称为红线,即建筑红线。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政发〔2001〕27号

关于印发《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六日


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和《辽宁省完
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以维护城
市贫困居民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备政策,健全组织,规范管理,落实
资金,强化监督,切实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维护
社会稳定。要坚持保障最低生活的原则;坚持最低生活救助和临时救济、政策扶持、
社会互助、家庭保障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坚持属地化管理原则;坚持公
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完善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务院《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进一步完
善现行低保政策,多渠道筹措低保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各市、县
(市、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申
请、审核、发放、监督程序,加强管理服务;建设全省城市低保工作计算机网络,
形成省、市、县(市、区)、街(镇)四级城市低保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条件的地
方可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延伸,逐步实现银行、邮局发放,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调整和完善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一)贯彻《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
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认真做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
(二)各市、县(市)按照维持当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要保证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又要有利于鼓励
就业和劳动自救。
(三)对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困难人群,特别是中
央、省属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以及下岗职工基本
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计算其应得待遇后,家
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对未享受城市低保待遇而生活确有困难的,采取粮油帮困和临时救济解决。
(四)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
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各种薪金、养老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赡
(抚、扶)养费、自谋职业收入等一切应得收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要
采取行业收入测评、家庭收入调查、群众监督、跟踪消费、社区评估等方法准确调
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收入。
(五)破产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国企职工,其一次性安置费
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的方法:从本人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中,扣除3年应缴纳的社
会保险费,剩余部分按3年的月平均额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计算公式为:
安置费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3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36个月
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其所领取的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计入本人月
应得收入的方法:从本人领取的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中,扣除计算经济补偿金
或生活补助费依据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剩余部分按计算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
助费依据月数的月平均额,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计算公式为:
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领取的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
助费-计算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 助费依据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计算经济补
偿金或生活补助费依据月数
(六)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本人收入按当地应得收入标
准计算。具体标准由各市确定。
(七)对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和经两次介绍拒
不就业的,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八)大力开展临时救济、政策扶持和社会互助,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保障水平。
要全面建立健全城市贫困居民帮扶档案,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的帮
扶措施,保证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九)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城建等有关部门要对保障对象在就业、就学、
就医、住房(含采暖)、使用煤气(水、电)等方面按规定减免费用和给予政策扶
持。具体规定由各市确定。税务、工商部门继续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规定。
(十)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全面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党员干
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鼓励社会各界向贫困家庭提供衣食住医、助残助学等服务和
援助,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扶贫帮困良好风尚,建立帮扶制度,坚持常抓不懈。
(十一)大力发展慈善机构、服务于贫困家庭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非营利
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
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三、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市、县(市、区)民政局内可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街
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会救助中心),配备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委员会设
立社区服务站(社会救助站),聘用专职工作人员。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根据
实际需要予以安排,用于低保工作中的调研、培训、核查、办公用品购置和档案管
理等。
(三)加强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实现低保管理
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四)认真贯彻《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优化社区居委会干部结构,加强低保工作业务培训,切实做好低保对象的申
请受理、家庭收入核实、张榜公布、资金发放、动态管理、日常服务和思想政治工
作。同时大力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扶贫济困等活动。
四、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程序
(一)完善城市贫困居民个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申报,街道(镇)核查,
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的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制度。做到依法审批,规范运
作,民主、公开、公平、公正。
(二)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承诺制、公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实行政务
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实行
责任追究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三)强化动态管理,完善运行程序。各县(市、区)要制定动态管理标准、
操作程序、考评办法,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
者增发保障金手续。
五、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监督管理
强化资金监督管理,逐步实现银行发放。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的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低保资金年度审计。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
社区居委会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
约机制;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群众监督组织,加强对保障资金发放
的检查监督工作。逐步实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银行、邮局发放。到2002
年银行发放率应达30%以上。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是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全
局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从大局出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落实。各市要
根据《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和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当地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国务院关于废止第二批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废止第二批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涉外法规的部署和要求,对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现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法规12件,经
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国务院审议,决定予以废止(法规名称见附件一)。
同时清理出来的第二批自行失效的法规16件,也经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现一并附后(法规名称见附件二),以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失效的涉外法规的情况,利于工作。
附件:一、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12件)
二、第二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16件)

附件一: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 |国务院关于海关人|1958年2月27日 |〔1958〕政内罗字 |已被1987年1月22日 |
| |身检查问题的报告| |32号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
| |的批复 | | |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
| | |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海关法》所代替。 |
|--|--------|-----------|------------|--------------|
|2 |国务院关于严格履|1973年6月26日 |国发〔1973〕76号 |与1988年2月26日国 |
| |行出口商品合同的| | |务院发布的《国务院 |
| |通知 | | |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 |
| | | | |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 |
| | | | |题的规定》等法规有 |
| | | | |抵触。 |
|--|--------|-----------|------------|--------------|
|3 |外国登山团体来华|国务院批准, |〔1979〕体军字108|已被1981年1月14日 |
| |登山的规定(试行)|1979年9月20日国|号 |国家体委发布的《外 |
| | |家体委、国家旅 | |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 |
| | |游总局发布 | |体来华登山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4 |对外国登山团体来|国务院批准, |〔1979〕体军字108|已被1981年1月14日 |
| |华登山收取费用的|1979年9月20日国|号 |国家体委发布的《外 |
| |办法(试行) |家体委、国家旅 | |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 |
| | |游总局发布 | |体来华收取费用的办 |
| | | | |法》所代替。 |
|--|--------|-----------|------------|--------------|
|5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80年1月21日 |国发〔1980〕22号 |已被1985年10月23日 |
| |价总局关于对华 | | |国务院批准,国家旅 |
| |侨、港澳同胞、台| | |游局、国家物价局发 |
| |湾同胞及中国血统| | |布的《中国国际旅游 |
| |外籍人探亲旅游服| | |价格管理暂行规定》 |
| |务收费座谈会情况| | |所代替。 |
| |的报告的通知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6 |国务院批转外贸 |1980年4月22日 |国发〔1980〕94号 |已被1985年11月22日 |
| |部、公安部、外交| |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
| |部关于修订邀请外| | |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
| |国商人入境审批权|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限的请示的通知 | | |公民出境入境管 |
| | | | |理法》、《中华人民共 |
| | | | |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 |
| | | | |管理法》及1986年12 |
| | | | |月国务院批准,公安 |
| | | | |部等部门发布的《中 |
| | | |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 |
| | | | |境入境管理法实施 |
| | | | |细则》、《中华人民共 |
| | | | |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 |
| | | | |管理法实施细则》所 |
| | | | |代替。 |
|--|--------|-----------|------------|--------------|
|7 |国务院批准外经 |1980年10月4日 |〔1980〕外经请示 |已被1987年6月9日民 |
| |部、民政部、外交| |六字第077号 |政部、经贸部、外交 |
| |部关于接受联合国| | |部印发《关于调整接 |
| |救灾署授助的请示| | |受国际救灾授助方针 |
| |的通知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
| | | | |所代替。 |
|--|--------|-----------|------------|--------------|
|8 |国务院关于解决涤|1981年5月15日 |国发〔1981〕84号 |已被1987年12月23日 |
| |棉布出口高亏和来| | |国办发〔1987〕80号文 |
| |料加工问题的通知|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
| | | | |经贸部关于抓住有利 |
| | | | |时机进一步发展来料 |
| | | | |加工装配等业务请示 |
| | | | |的通知》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3年5月21日 |国办发〔1983〕38 |已被1985年11月25日 |
| |外事活动中购买飞| |号 |国发〔1985〕133号文 |
| |机票和安全检查问| | |《国务院批转公安 |
| |题的通知 | | |部、民航局关于简化 |
| | | | |购买国内飞机票手续 |
| |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
| | | | |所代替。 |
|--|--------|-----------|------------|--------------|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3年5月26日 |国办发〔1983〕41 |已被1985年11月25日 |
| |执行《国务院关于| |号 |国发〔1985〕133号文 |
| |加强防止劫机和安| | |《国务院批转公安 |
| |全保卫工作的命 | | |部、民航局关于简化 |
| |令》中若干具体问| | |购买国内飞机票手续 |
| |题的通知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所代替 |
|--|--------|-----------|------------|--------------|
|11|国务院批转对外经|1983年8月5日 |国发〔1983〕121号|已被1985年10月19日 |
| |济贸易部关于大力| | |国发〔1985〕128号文 |
| |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 |委等部门关于扩大机 |
| | | | |电产品出口报告的 |
| | | | |通知》所代替。 |
|--|--------|-----------|------------|--------------|
|12|关于接待外国文教|1984年7月24日国|国办发〔1984〕58 |已被1988年4月9日外 |
| |专家费用开支标准|务院办公厅发布 |号 |专发〔1988〕85号文 |
| |的规定 | | |《外国专家局、财政 |
| | | | |部、国家科委关于修 |
| | | | |订接待外国专家费用 |
| | | | |开支标准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附件二:第二批宣布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失效理由 |
|--|--------|-----------|------------|--------------|
|1 |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年12月17日|国发〔1973〕182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关于加强对外开放| | |定,自行失效。 |
| |机场和国际班机安| | | |
| |全保卫工作的指示| | | |
|--|--------|-----------|------------|--------------|
|2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79年9月10日 |国发〔1979〕230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价总局、商业部、| | |定,自行失效。 |
|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 | | |
| |管理总局关于涉外| | | |
| |价格座谈会情况的| | | |
| |报告的通知 | | | |
|--|--------|-----------|------------|--------------|
|3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0年5月28日 |国发〔1980〕45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出口委关于京、 | | |定,自行失效。 |
| |津、沪三市第二次| | | |
| |出口工作座谈会的| | | |
| |报告的通知 | | | |
|--|--------|-----------|------------|--------------|
|4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80年6月2日 |国发〔1980〕150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价总局关于当前涉| | |定,自行失效。 |
| |外价格存在问题和| | | |
| |解决意见的报告的| | | |
| |通知 | | | |
|--|--------|-----------|------------|--------------|
|5 |出口工业品专厂试|国务院批准, |〔80〕进出出字第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行办法 |1980年8月10日国|041号 |定,自行失效。 |
| | |家进出口委发出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6 |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国务院批准, |〔80〕进出出字第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基地试行办法 |1980年8月19日国|041号 |定,自行失效。 |
| | |家进出口委发布 | | |
|--|--------|-----------|------------|--------------|
|7 |国务院关于立即制|1980年9月5日 |国发〔1980〕229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止非法买卖走私进| | |定,自行失效。 |
| |口物品的通知 | | | |
|--|--------|-----------|------------|--------------|
|8 |国务院、中央军委|1981年3月30日 |〔1981〕6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关于坚决打击走私| | |定,自行失效。 |
| |活动的指示 | | | |
|--|--------|-----------|------------|--------------|
|9 |中共中央、国务院|1981年8月3日 |中发〔1981〕29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批转《东南沿海三| | |定,自行失效。 |
| |省第二次打击走私| | | |
| |工作会议纪要》的| | | |
| |通知 | | | |
|--|--------|-----------|------------|--------------|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1年12月10日| |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共青团中央中国旅| | |效。 |
| |游总局关于共青团| | | |
| |经营对外旅游业务| | | |
| |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 | |
|--|--------|-----------|------------|--------------|
|11|国务院批转第五次|1983年3月5日 |国发〔1983〕32号 |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全国港口外贸运输| | |效。 |
| |计划平衡会议纪要| | | |
| |的通知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2|国务院批转《东南|1984年11月25日|国发〔1984〕167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沿海三省第四次打| | |定,自行失效。 |
| |击走私工作会议纪| | | |
| |要》的通知 | | | |
|--|--------|-----------|------------|--------------|
|13|国务院批转国家旅|1985年1月31日 |国发〔1985〕14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游局关于当前旅游| | |定,自行失效。 |
| |体制改革几个问题| | | |
| |的报告的通知 | | | |
|--|--------|-----------|------------|--------------|
|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3月28日 |国办发〔1985〕26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纺织工业部、对外| |号 |定,自行失效。 |
| |经济贸易部贯彻国| | | |
| |务院《关于纺织品| | | |
| |进出口若干问题的| | | |
| |规定》实施意见的| | | |
| |请示的通知 | | | |
|--|--------|-----------|------------|--------------|
|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4月21日 |国办发〔1985〕35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国家旅游局关于纠| |号 |定,自行失效。 |
| |正旅游系统不正之| | | |
| |风的报告的通知 | | | |
|--|--------|-----------|------------|--------------|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6年6月25日 |国办发〔1986〕52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东南沿海三省第| |号 |定,自行失效。 |
| |五次打击走私工作| | | |
| |会议纪要》的通知| | | |
-----------------------------------------------------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THE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September 27, 1988)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have undertake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ther legal
docum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ulations", for short),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r promulgat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second batch of twelve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sorted out and should be annulled, have been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decided to announce the
annulment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 for the titles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batch of sixte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have also been
sorted out and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se sixteen inval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I for their titles) are also included here as
Annex II in order to help variou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obt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invalid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ir work.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12 pieces)
Annex I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16
pieces)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
|Serial|The Title of the |Organ and |Serial |Reasons for Annulment |
|Number| Regulations |Date of Pro- |Number of | |
| | |mulgation |Outgoing | |
| | | |Document | |
|======|=======================|=============|=============|===========================|
| 1 |A Written Reply of the |February |(1958) State |Replaced by "The Cus- |
| |State Council to the |27, 1958 |Council, |toms Law of the People's |
| |Report Concerning | |No. 32 |Republic of China," |
| |the Problem of Per- | | |adopted by the 19th Ses- |
| |sonal Inspection at | | |sion of the Standing |
| |the Customs | | |Committee of the 6th Na- |
| |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 | | |on January 22, 1987 |
|------|-----------------------|-------------|-------------|---------------------------|
| 2 |Notice of the State |June 26, |(1973) State |Annulled because it is in |
| |Council Concerning |1973 |Council, |conflict with "Provisions |
| |the Strict Implementa- | |No. 76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tion of Contracts for | | |cerning the Speeding Up |
| |Export Commodities | | |and Deepening of the |
| | | | |Reform in the Systems of |
| | | | |Foreign Trade |
|------|-----------------------|-------------|-------------|---------------------------|
| 3 |Provisions Concern- |Approved |(1979)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ing Foreign Moun- |by the |No. 108 |Concerning Foreign |
| |taineering Parties |State Coun- | |Mountaineering Parties |
| |Coming to China for |cil; and | |or Mountaineering and |
| |Mountaineering (On |promul- | |Tourism Parties Coming |
| |Trial Implementation) |gated by | |to China for Moun- |
| | |the State | |taineering", promulgated |
| | |Physical | |by the State Physical |
| | |Culture | |Culture and Sports Com- |
| | |and Sports | |mission on January 14, |
| | |Commis- | |1981 |
| | |sion and | | |
| | |the Na- | | |
| | |tional | | |
| | |Tourism | | |
| | |Administra- | | |
| | |tion on | | |
| | |September | | |
| | |20, 1979 | | |
|======|=======================|=============|=============|===========================|

|======|=======================|=============|=============|===========================|
| 4 |Procedures for the |Approved |(1979) |Replaced by "Procedures |
| |Collection of Fees |by the |No. 108 |for the Collection of Fees |
| |from Foreign Moun- | State Coun- | | from Foreign Moun- |
| |taineering Parties |cil; and | |taineering Parties or |
| |Coming to China for |promul- | |Mountaineering and |
| |Mountaineering (On |gated by | |Tourist Parties Coming |
| |Trial Implementation) |the State | |to China for Moun- |
| | |Physical | |taineering", promulgated |
| | |Culture | |by the State Physical |
| | |and Sports | |Culture and Sports Com- |
| | |Commis- | |mission on January 14, |
| | |sion and | |1981 |
| | |the Na- | | |
| | |tional | | |
| | |Tourism | | |
| | |Administra- | | |
| | |tion | | |
|------|-----------------------|-------------|-------------|---------------------------|
| 5 |Approval and Trans- |January 21, |(1980) State |Replaced by "Interim |
| |mission by the State |1980 |Council |Provisions Concerning |
| |Council of a Report | |No. 22 |the Administration of |
| |Submitted by the | | |Prices for International |
| |State Administration | | |Tourism in China" ap- |
| |for Commodity Prices | | |proved by the State |
| |Concerning the Fo- | | |Council and promulgated |
| |rum on the Collection | |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
| |of Services Fees from | | |Administration and the |
| |Overseas Chinese, | |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
| |Compatriots from | | |Commodity Prices on |
| |Hong Kong, Macao, | | |October 23, 1985 |
| |and Taiwan as well as | | | |
| |Foreigners of Chinese | | | |
| |Descent Coming to | | | |
| |China's Mainland for | | | |
| |Visiting Relatives or | | | |
| |for Sightseeing | | | |
|======|=======================|=============|=============|===========================|

|======|=======================|=============|=============|===========================|
| 6 |Notice of the State |April 22, |(1980) State |Replaced by "The Law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0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
| |Its Approval and | |No. 94 |China on the Administra- |
| |Transmission of a | | |tion of Citizens Entering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or Leaving the Country" |
| |the Ministry of | | |and "The Law of the Peo- |
| |Foreign Trade, the | | |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Ministry of Public | |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
| |Security, and the | | |Foreigners Entering or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Leaving the Country", |
| |Affairs Requesting In- | | |adopted by the 13th Ses- |
| |structions on the Revi-| | |sion of the Standing |
| |sion of Authority to | | |Committee of the 6th Na- |
| |Examine and Approve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invitation to Foreign | | |on November 22, 1985, |
| |Businessmen to Come | | |and also by "Rules for |
| |to China | | |the Implementation of |
| | | | |the Law of the People's |
| | | |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
| | | | |Administration of Citi- |
| | | | |zens Entering or Leaving |
| | | | |the Country" and "Rules |
| | | |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
| | | | |the Law of the People's |
| | | |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
| | | | |Administration of For- |
| | | | |eigners Entering or Leav- |
| | | | |ing the Country", ap- |
| | | | |proved by the State |
| | | | |Council in December, |
| | | | |1986, and promulgated |
| | | |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
| | | | |Security and other |
| | | | |Ministries |
|======|=======================|=============|=============|===========================|

|======|=======================|=============|=============|===========================|
| 7 |Notice of the State |October 4, |(1980)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0 |Ministry of |"A Report Requesting In- |
| |Its Approval of a | |Foreign |structions on problems |
| |Reports Submitted by |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Re- |
| |the Ministry of | |Relations |adjustment of the Policy |
| |Foreign Economic | |No. 077 |for Accepting Interna- |
| |Relations, the Min- | | |tional Disaster Relief", |
| |istry of Civil Affairs,| |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
| |and the Ministry of | | |Civil Affairs, the Ministry|
| |Foreign Affairs Re- | | |of Foreign Economic |
| |questing Instructions | |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
| |on the Acceptance of | |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
| |Aids Given by the | | |Affairs on June 9, 1987 |
| |United Nations | | | |
| |Disaster Relief Ad- | | | |
| |ministration | | | |
|------|-----------------------|-------------|-------------|---------------------------|
| 8 |Notice of the State |May 15, |(1981)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1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
| |the Solution to the | |No. 84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Problems of Heavy | | |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 |
| |Losses in the Export | |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
| |of Trueran and of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Processing Supplied | | |Economic Relations and |
| |Materials | | |Trade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eizing Ad- |
| | | | |vantageous Changes to |
| | | | |Develop Such Opera- |
| | | | |tional Businesses as Pro- |
| | | | |cessing Supplied Ma- |
| | | | |terials and Assembling |
| | | | |Supplied Part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80 (1987)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December 23, |
| | | | |1987 |
|======|=======================|=============|=============|===========================|

|======|=======================|=============|=============|===========================|
| 9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y 21,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38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Problems of Buying | |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
| |Airplane Tickets and | | |Submitted by the Min- |
| |of Safety Inspection in| | |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
| |the course of For- | | |and the Civil Aviation |
| |eigners' travel | | |Administration (of |
| | | | |China)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implifying |
| | | | |the Procedures for Buy- |
| | | | |ing Airplane Tickets on |
| | | | |Domestic Airline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3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
| | | | |November 25, 1985 |
|------|-----------------------|-------------|-------------|---------------------------|
| 10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y 26,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4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Several Specific Pro- | |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
| |blems relating to | | |Submitted by the |
| |"Decree of the State | |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 |
| |Council Concerning | | |ty and the Civil Aviation |
| | | | |Administration (of |
| |the Strengthening of | | |China) Requesting In- |
| |Measures Against | | |structions on Simplifying |
| |High-jacking and for | | |the Procedures for Buy- |
| |Safety" | | |ing Airplane Tickets on |
| | | | |Domestic Airline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3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Novem- |
| | | | |ber 25, 1985 |
|======|=======================|=============|=============|===========================|

|======|=======================|=============|=============|===========================|
| 11 |Notice of the State |August 5,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12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Notice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 of the State Planning |
| |the Ministry of For- | | |Commission and of |
| |eign Economic Rela- | | |Other Departments on a |
| |tions and Trade on | | |Report Concerning the |
| |Problems Concerning | | |Expansion of the Expor- |
| |Vigorous Expansion | | |tation of Machinery and |
| |of Exportation of | | |Electrical products", pro- |
| |Machinery and Elec-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trical Products | | |No. 128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October |
| | | | |19, 1985 |
|------|-----------------------|-------------|-------------|---------------------------|
| 12 |Provisions Concern- |Promul- |(1984)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ing the Standard of |gated by |Council, |the State Bureau of |
| |Expenses for Reciving |the General |No. 58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 |Foreign Experts in |Office of |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
| |Culture and Edu- |the State | |and the State Science and |
| |cation |Council on | |Technology Commission |
| | |July 24, | |Concerning Revision of |
| | |1984 | |the Standard of Expenses |
| | | | |for Receiving Foreign Ex- |
| | | | |perts", promulgated by |
| | | | |Document No. 85 (1988) |
| | | | |of the State Bureau of |
| | | | |Foreign Expert Affairs on |
| | | | |April 9, 1988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